"

圆寂

"

圆寂其实是佛教语,指僧人死后升天,所谓圆寂,具足一切功德为圆,远离一切烦恼为寂,德无不圆,患无不寂,梵语Parinirva^n!a 之意译。旧译灭度、入灭。音译般涅槃。谓圆满诸德,寂灭诸恶。佛陀之死为收迷界之化用而入悟界,既已圆满诸德,寂灭诸恶,故称圆寂,后世转而称僧徒之死。又作归寂、示寂、入寂。与涅槃、迁化、顺世、归真同义。即舍去有漏杂染之境,归入无漏寂静涅槃界之谓。亦指离生死之苦,全静妙之乐,穷至极之果德。

圆寂——诸德圆满、诸恶寂灭

圆寂——诸德圆满、诸恶寂灭

高僧圆寂后留下的“舍利子”究竟是什么?

圆寂通常是用于佛教之中。普通人死了就叫做死,而和尚死叫做圆寂。出家之人置身红尘之外,不然世俗,境界非常的高。大家可能会在一些电视影片中看到有些和尚在死的时候是坐着的。这也叫做坐着圆寂,因为修行高的人能够在死的时候没有痛苦,坐着就死去了。在他们死后还有一种仪式叫做坐缸。佛教中的坐缸是什么意思,坐缸圆寂是什么意思?

高僧为什么圆寂之后要坐缸

圆寂代表就是和尚死了。而坐缸大多都是一些修行比较高的得道高僧在死后将他们的尸体放在陶瓷容器里面。让后放进石灰、香料、木炭等防潮防湿的东西,然后举行封缸仪式。如果过几年打开之后。这些僧人的肉身能够不腐烂。和死之前一样就会被奉为肉神佛供奉在寺庙中朝拜。不过并不能从这些僧人的肉身是否能够成为肉身佛来判断他们生前的修行高低。

高僧为什么圆寂之后要坐缸

坐缸也是坐化与缸葬的合称。其实最早历史上的缸葬文化是在距今5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时。那个时候因为彩陶工艺十分的发达。现今出土的“瓮棺”,大多是两个瓮对接合扣起来,且在两个瓮底都有一个小孔,意谓便于死者灵魂出入。所以说,这种“缸葬”文化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就已经在黄河流域流行了。

高僧为什么圆寂之后要坐缸

不过这样的坐缸大家也只是在一些影视剧中有看到过。虽然也是来源于生活,但是现在这样的事情应该几乎没有。在佛教对于修行和道行是很重要的。一般人都会觉得只有那些道行和修为极高的人才能够有这种坐着圆寂的情况发生。对于这些得道高人来说圆寂似乎并不代表着死亡。而是在另一个世界的重生。所以他们是没有痛苦的。圆寂其实也叫无疾而终。说明这个僧人完成修行功德圆满所以才叫做圆寂。

...查看更多
圆寂究竟是怎么操作的

2003年农历正月二十八日,享年116岁的妙智和尚双目紧闭安详地圆寂。6天后他的弟子对妙智的身体进行了检查,发现他全身还是软软的,脸上还是红红的。他的弟子尊照其生前遗愿将他的肉身安放在一个特制的缸里。按照佛教惯例,三年后的同一天,将举行开缸仪式。开缸仪式后,人们发现妙智和尚肉身依旧完好,颜面如生。

和尚圆寂3年身体不腐死后6天脸色仍红润

三年前,专修药师法门的116岁妙智老和尚圆寂,他的弟子尊照其生前遗愿将他的肉身安放在一个特制的缸里。按照佛教惯例,三年后的同一天,将举行开缸仪式。 2月25日,开缸仪式后,人们发现妙智和尚肉身依旧完好,颜面如生,成为福建省惟一一尊“肉身和尚”。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释本性大和尚说,妙智和尚能以116岁高龄成就肉身,实是全省乃至全国佛教界的盛事 。肉身和尚就是金刚不坏之身。

和尚圆寂3年身体不腐死后6天脸色仍红润

2003年农历正月二十八日,享年116岁的妙智和尚双目紧闭安详地圆寂。他的弟子说,“妙智和尚圆寂第六天的时候,我对师傅的身体进行了检查,发现他全身还是软软的,脸上还是红红的。”弟子们便遵照师傅生前保护真身的嘱咐,请来九华山法师,将其跏趺(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坐缸。缸中配以木炭、檀香木、石灰等原料,再密封缸体及砌砖封护。他的弟子回忆,师傅往生(圆寂)前的第三天,还特别对弟子们又做了一番交待。“出家人来也空空手,去也空空手,”师傅说,“我去了以后,什么也没有留给你,留给你我的骨头,无价宝。”对于妙智和尚为何肉身不腐,这一谜团也给了弟子们更多的思考。妙智和尚一生对于医药方面十分精通。他的弟子回忆,师傅在往生前十余天,己经停止进食,每天只喝点水。更让世人惊叹的是三年后的今天,人们发现妙智和尚的双眼依然是睁开的。而且头上还长出1.8厘米的头发,手上的指甲也长出了1厘米左右。按照佛教的规矩,和尚的头发长度不能超过一粒米的高度。在妙智和尚往生前四天,他的弟子刚给他剃过头发,修过指甲。

和尚圆寂3年身体不腐死后6天脸色仍红润

妙智和尚俗姓蔡,名松苍,祖籍福州,生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岁次戊子十二月二十八日。他一生慈悲济世,自幼随父学医,刻苦钻研,医术精湛,一生为无数患者解除病苦,直到圆寂前四天还在行医。他热心于济困、助学、赈灾、助残、收养弃婴、放养野生动物、植物造林等公益事业。遇有穷困者前来治病,妙智不但分文不收,还垫付药费。这位跨越了三个世纪的116岁长寿老人,在历年的体检之中,身体都非常健康,2000年妙智和尚被评为全国第五届世纪健康老人,并名列榜首。

...查看更多
高僧离世为啥叫“圆寂”,和死亡有什么区别?

人死了总是要安葬的,这是活人对死人应尽的义务。佛教安葬死者的方式,《涅槃经》、《净饭王泥洹经》、《毗奈耶杂事》等佛教典籍中都有记载,一般有“三种”、“四种”之分。“三种”指火葬、水葬、野葬,“四种”指火葬、水葬、土葬、林葬。佛教在流传过程中,分成许多宗派。各宗各派的葬式是有差异的,而以禅宗的典例最为详密。

佛门中人圆寂之后是如何举行葬礼

而以禅宗的典例最为禅宗僧侣亡故后,大致的葬式是:僧死(灭度),先为其浴亡,随后给死者穿衣,抬进寝室,举行入龛佛事。第二夜整夜念经,再入龛。第三天在寝室先举行移龛佛事,然后移龛到法堂。移入法堂后,举行锁龛佛事,而后锁上龛盖。接着便是举哀的仪式和奠茶汤的佛事。再次举行起龛佛事,由法堂起龛到山门口,在这里转龛向里。这时供香花、茶汤,举行转龛佛事,鸣钹直至安葬的地方。到了葬处,先烧香奠茶,再行秉炬(即“下火”)。导师取拟炬的小木为下火佛事。接着付荼毗(即“火葬”),荼毗后收骨、拾白骨,然后安骨,迎之于寝室举行佛事。再行起骨佛事,举骨到塔所,在塔所举行入塔佛事,这样才算入骨于墓。从入龛到入塔,葬式繁琐,光佛事就要做十次。

佛门中人圆寂之后是如何举行葬礼

这是出家人死后的葬礼规格。在家修行者死后,各宗各派的葬式也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差不多的,即为亡者剃须发、取法名,以亡僧的规格安葬。在寺院中有和尚死了,整个寺院中的和尚都为其送葬。《毗奈耶杂事》说:“送丧苾刍,可令能者诵三启无常经,并说伽陀为其咒愿。事了归寺,便不洗浴,随处而散。俗人见讥,咸言:‘释子极不净洁,身近死尸身不洗浴。’佛言:‘不应尔。可洗身。’彼即俱洗。佛言:‘若触尸者连衣俱洗,其不触著但洗手足。’”《西域记》说:“诸有送死以为不洁,咸于郭外浴而后入。”

佛门中人圆寂之后是如何举行葬礼

由此可见,佛门认为死尸不净,因此在送丧回来后,一定要洗浴。律宗规定,死尸一律不能置于佛殿,也是以其不净的缘故。和尚有义务为同寺的僧友送丧,但却不能为在家的亲人(父母除外)送丧。葬送死者的礼式有繁有简,但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让死者安息,早升天堂。

...查看更多
南怀瑾先生圆寂前后异象

圆寂是佛教用语,一般只有离世的高僧才称“圆寂”,“圆寂”这词儿是最常见的,此外,“灭度”、“入灭”都是同样的意思。中国人比较喜欢“圆”而不太喜欢“灭”,所以,在古代通用的“入灭”、“灭度”这些说法就渐渐消失了,只剩下“圆寂”一词。圆寂,音译作“般涅槃”或“涅槃”,谓诸德圆满、诸恶寂灭,以此为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终目的。最初,这是可以称为一种境界的,后来婉言僧尼去世为圆寂。

圆寂与死亡有何区别?

“圆”是功德圆满,“寂”是清净寂灭。只要把三种烦恼,见思烦恼,法烦恼,无明烦恼灭尽,自性的三德密藏法身、般若、解脱自然现前,这是德;灭妄想分别执着三种烦恼,谓之“功”,这是功夫。这三种烦恼灭了,所得到的就是法身、般若、解脱,这是圆满的功德,称这为圆寂。唐代义净法师在《大宝积经》卷五六,记载道:“我求圆寂,而除欲染。”所谓圆寂,具足一切功德为圆,远离一切烦恼为寂,德无不圆,患无不寂。

圆寂与死亡有何区别?

圆寂与死亡的区别反映了佛学的殊胜之处,正是由于圆寂与死亡的根本区别,才让人类能够真正解决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心存畏惧最后又都难以避免的生死问题。圆寂的圆是指圆满,通过修正佛法可以转识成智,明心见性,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最终达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涅状态,从而摆脱生老病死之苦。死亡是人类乃至一切众生的必然结局。有生必有死。佛学认为生物界的生住异灭,器世间的成住坏空是必然的四个阶段。或者用辩证法讲,任何事物都是在运动中,必然要经历产生、存在,发展、衰退的过程。

圆寂与死亡有何区别?

佛学进一步讲,因缘是普遍的规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于是一切众生只要是造业就必然会受报,当然前提是受报的因缘(外因)要成熟。这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众生在六道中中轮回受苦不止。当年释迦牟尼佛正是看到人类难以避免生老病死的命运,才感觉到王位财富美色等等世俗的欲望都是小儿科,只有解决生死问题才是大事,于是发心出家修行最终发现佛学真谛的。

...查看更多
结语

圆寂佛教用语。梵语的意译;音译作般涅槃或涅槃。谓诸德圆满、诸恶寂灭,以此为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终目的。故后称僧尼死为圆寂。虹化就是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据说,修炼大圆满到很高境界的高僧在圆寂时,其肉身会化作一道彩虹而去,进入佛教所说的空行净土的无量宫中。在西藏历史上,虹身成就的事例非常之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