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识一般的习惯没有办法翻,不翻意,翻音、叫末那识,这个那字在过去读诺。这个末那识第七识,尤其现在研究心理学的同学们更要注意,现在心理学所讲的潜意识、下意识,乃至什么第六感等等,并没有超过第六识的范围。所以末那识没有办法翻译成什么识。理念上的理解它,它是真正第六识(的根),叫做意根,意的根。那么第七识所谓是意根啊,有时候好像不起分别、没有分别。
在我们身边学佛的师兄越来越多了,因为佛经中智慧是无穷的,是值得师兄每天去学习的。在修行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和用心,这样是对师兄非常好的。那师兄你知道什么是第七识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是意根——第七识?
摘自南怀瑾-唯识与中观(5-6)
现在是讲第七识。第七识一般的习惯没有办法翻,不翻意,翻音、叫“末那识”,这个“那”字在过去读“诺”。这个“末那识”第七识,尤其现在研究心理学的同学们更要注意,现在心理学所讲的潜意识、下意识,乃至什么“第六感”等等,并没有超过第六识的范围。所以“末那识”没有办法翻译成什么识。理念上的理解它,它是真正第六识(的根),叫做“意根”,意的根。那么我们如果加以进一步的理解,普通就叫“念”,这个才是“念”,念头那个念。因为第六意识我们容易分别了解它,人的思想、分别、头脑的清楚、对于事情的思考周详,是第六意识的作用。第七识所谓是“意根”啊,有时候好像不起分别、没有分别,那个境界里头,这是我们有念,尤其我们在这里,大家都是注重修行求道,打坐静坐的时候觉得自己一点杂念都没有,清清净净坐到——那个正是念,那个正是第六识的根、意根。
所以“念”,普通经典翻成“念”,这个“念”,我们经常拿一个笑话的办法,可以说是笑话的办法——拆字摊,一般算命看相拆字那个办法。中国字这个字,你看“今”字下面一个“心”,现在心,这个是“念”,今心嘛!说睡眠睡着了,什么思想也没有,那个睡眠境界就是“念”,也是念。这个念进入睡眠昏沉的状况,心理状况在睡眠昏沉当中。
所以刚才特别提出来,做功夫的朋友们特别注意,你觉得自己完全放下、睡眠、空掉了,身体感觉都没有了,这个中间你要分别清楚。算不定这个完全放下连身体感觉都没有,正如普通人在“睡眠位”或者是“闷绝位”(闷过去了)相同的。这个正是意识的境界,不要认为这个时候不是意识,这个意识接近到第七识末那识境界。
所以末那识,普通地也有解释,很普通的解释叫做“我执”,叫做“俱生我执”,与生命同时来的觉得有个“我”。那么一切众生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我执”第一空不了。但是这个我执哪里来呢?“俱生我执”,当我们入胎的时候已经有“我”;乃至没有这个肉身、变成中阴身的时候,这个“我”也没有离开,第七识没有离开,所以“俱生我执”。(你们没有书的人可以跟他们有书的坐在一起借一下,啊。)所以第七识末那识叫“俱生”,与生命同时来的。例如这个婴儿生出来,第六意识、现行的第六意识(刚才讲的一段啊,要特别注意),婴儿没有现行的第六意识,但是第六意识习气的根同样地在,没有爆发而已。受后天教育等等灌输,再来爆发那个根。那么婴儿没有第六意识分别、思维、思考等作用,但是婴儿的第七识的“我执”早就存在。比方说,两个双胞胎都饿了的时候,一个早有奶吃,迟有奶吃(的那个)他还是不高兴的,觉得我怎么吃迟了?那个我执就是与生命俱来的,有生命就有我。这个“我”就叫做第七末那识。
也作了三个颂:“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第七识哪里来?是带质境,由第八阿赖耶识的、带第八阿赖耶识的本质所呈现的。所以有“我”,就会起带质的作用,它的境界属于带质境。
“有覆”,因为有“我”,把自己的第八阿赖耶识本来的功能遮住了,“有覆”就是这么盖起来,像这个东西拿个毛巾那么盖起来,看不着了、看不见了。
所以第六识我们自己也可以体会呀,我们这个思想晓得:哎,这个是第六意识作用。自己找自己这个生命上第七识在哪里,很难找到。因为它这个“有覆”的作用,把第八阿赖耶识盖覆了,自己也伪装地盖覆了,这个“我相、我见”就在那里找不到。我们觉得自己“哎!我这个人无我了!”嘿,这句话就是“我”。“我这个人啊都无我的!”这句话正是“我”。所以带质境,有“盖覆”的。
“通情本”,我们有许多情绪变化,一个人情绪变化,喜怒哀乐,心里烦闷啊;有时候你看,我们看有些人天生的啊,每一个人生下来,有许多人坐在那里无缘无故啊,都是带一种愤怒的形态,看起那个面孔都好像是讨债的面孔;有些调皮的面孔,你一看就是调皮,他一生都表现出来。为什么?它是带质境。所以这个肉体上的变化,都是那个第七识的我相所表现的。“通情本”,一切众生、一切有情发生这个情绪的作用,也都是它所变。所以我们普通讲:“哎,你注意呦!我这个人个性不同。”我们普通讲话、现在人讲话,这个个性就是第七识的“我执”;是有不同,每个人个性不同,由第八阿赖耶识种子所爆发出来的。所以这一点,就比较讲到第七识深刻一点了,很难懂一点。带质境有“盖覆”的,“通情本”。
“随缘执我”,这个他,从生命一来他就抓住这个“我”,“我”在哪里表现?并不是单独有个“我”——“随缘执我”。碰到事情,做什么有思想,那个我见、这个主观,所谓我见就表达出来了。个性、主观,这个我见越强的人,个性也越强。所以“随缘执我”。
但是这个“我”有个什么东西呢?没有东西,它是“非量境”,非量。其实呀,自性中本来“无我”;所谓本来无我,本来是“大我”,非常伟大的我。可是因为我们没有证得道以前,所以始终抓着一个“随缘执我”的这个小我,所以父母给我这个身体以后,就抓住这个是我,很看得牢——非量境界,所以“我”的境界是非量境界。
那么,第七识所包含的心理、心态,“八大”,八种大烦恼都有,那么这个注解上有,哪八种大烦恼?本书注解上有的,不需要我们讲了。因为我们讲什么是根本烦恼、什么是这种心理状态,都在《成唯识论》将来都要仔细地讨论。讨论到了以后才晓得,自己打坐作功夫,哪一种状况是属于什么心态的,不要搞错了,以为自己得道了。
所以,第八识的最密切连带关系:八个大烦恼、五种遍行。我们注意这个五遍行,五遍行八识里头都有,五遍行好厉害。什么是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这是五个遍行。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里头它普遍地存在,五遍行。
所以我们注意哦,修道的人,不管你修净土、修禅、修密宗、修止观,有时候觉得自己第六意识空了,有许多修道打坐身体上功夫气脉也做得蛮好,也觉得打起坐来“我也没有思想没有念头”——你不要自欺了!没有粗的想,正在“思”的境界。那个细微,“我都知道!”这是思的境界,正在五遍行中。你什么空了嘛!那就真叫做空了,你空搞一场,是“空(kòng)”了,做了空子了。所以这个五遍行要认得清楚得很。但是五遍行最可怕,它八个识里都存在的。
所以第七识里头,有大烦恼八个、遍行五个,但是有“别境”,别境里头有几个心态,有一个心态是“慧”,“慧”是别境哦!怎么叫别境?我们普通人心理状态里头,没有得道以前,有思想、有妄念,没有智慧;悟道的时候有智慧。这个智慧是“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引用《中庸》的话,“不思而得”,不要去思考它,不要去研究它,一通百通、自然悟了。“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一点也不勉强,随时在道的境界里头。“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你们要注意!这个是“慧”的境界,慧的境界不是思想出来的。你说我打起坐来想出来、研究出来,那个是妄心哪,那正是妄心妄想。所以“慧”是别境,另外一种境界。
但是第七识里头,第六意识意根真的清明了,慧(智慧)透出来了,所以它又具备一个好的特殊境界——别境慧。但是第七识啊,根本烦恼大得很,这个树根一样,水泥做的根牢得很,什么呢?“贪、痴、我见、慢、相随”。你注意哦,我们根本烦恼三个:贪、嗔、痴,第七识没有“嗔”哦!一切的贪欲、贪念,我们贪名、贪利、贪高兴、贪漂亮、贪什么,都是它;痴迷,最痴的东西,那痴极了!就像猪那么痴,愚痴到极点,这个地方。没有“嗔”哦!这个“嗔”是第六意识最大了,越想越不对:“老子揍死你!”哎!这个是第六意识。第七识那个意根里头啊,可是它虽然没有“嗔”,有个什么?慢、我慢,“我”是不得了的。等于我们从前看的写的小说,所谓《阿Q日记》,上面所讲的,挨了人家的打的那个白痴,被人家打了以后,个个欺负他,他自己白痴嘛,一点办法都没有,但是他还是:“不要紧,格老子,哼!儿子打老子!”自己给人家打了,他还骂:“哼!不要紧,儿子打老子。”好像自己还是你的父亲,你这个儿子打我!描写一个白痴。但是这种人的心理状况经常有,一个非常懦弱自卑的人,受了人家欺负的时候,有时候想想:“哼,我还怕你啊?我才不怕呢!不过我让你就是了!”我慢。这是一面的我慢。
还有一种我慢呢,人生下来,现在我们叫做自尊心,好听一点。所谓自尊心,人就是我慢,总觉得我了不起。这个我慢这个东西呀,慢心是不得了的啊!很可怕的,与生命俱来的,所以属于第七识的。这一生下来,“我”就觉得,我比你就不同,我就是比你好。最笨的人他觉得比聪明人“我还是比你好!”这个是“我慢”。
如果有了学问有了知识以后啊,这个慢心增加了,叫做“增上慢”,所以学佛是最怕增上慢。有一点功夫了、有一点心得了,哦!然后啊,天下人都不在眼下了。我们看到很多的过去老前辈人学佛的,你譬如说熊十力呀、欧阳竟无先生,我们当时就讲:“哎,这二老啊,增上慢,太可怕了!”那是增上慢。太虚法师跟他也可以说同门嘛,都是杨仁山先生的弟子,想跟他俩谈一谈唯识问题;太虚法师也不错啊!欧阳竟无说:“太虚!他有资格来跟我俩谈唯识?不准!”就这样“慢”。那个增上慢是严重得很啊!所以有道有学问的人,那个慢心是越来越严重!那一种心叫做“增上慢”。
“增上慢”是非常可怕哦!诸位呀,学佛修道要学问,学者多犯这个毛病。学问越好增上慢越大,所以成道越难。所以我们大家都要共勉之啊,共同要勉励。
所以贪、痴、我见,主观的我见、成见、主观等等,慢心,这些心态的状况,都是跟着第七识与生俱来的,只要生下来(就)同来的。不过我们又回转来讲,以凡夫境界啊,我觉得贪、痴、我见、慢都是好东西,一个普通人没有悟道的如果没有这几样他活不下去了,不想活了;一个白痴,一个最最没有出息的人,因为他有慢心,他也觉得自己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啊,哈!这是另一面,讲一个普通心理的笑话的话。可是在修道,我们之所以不能证道,这几样东西,心态的障碍太大、太大了。所以第七识是这么一个东西,介绍完了。
第二首告诉我们,“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换句话,有些人爱睡觉,糊涂的人“我执”越大;脑子聪明学问好的人,我慢、我执越大;但是越糊涂的人、越爱睡的人,我慢更大、我执更大。就是这个第七识的“我”,你要注意。
所以这个“我”啊,这个第七识这个东西、意的根哪,它的那个地方的心态作用:“恒”,经常的;“审”,这个“审”字注意哦,会审察、仔细得很。我们这个意识的作用有时候粗枝大叶,譬如对一件事情,人家说:“哎,你这个东西送给我好不好?”我们有时候高兴这个意识就说:“好哇!你拿去!”嘿,意识作用。过后,他拿走了,有时候一静下来一想,心里:“这个不对!太可惜了!刚才怎么给他了?!”这个是第七识的审察自己,你看不出来,那都是第七识的、意根的那个“我见”来的。所以它“恒审思量”,平常在思想,这样、那样……那个细得很。不是我们普通心理状况所了解的第六意识。第七识是“恒审思量”。这个一起思量、这个念头一起作用,“我”就在其中了,这就是“我”嘛。认为我怎么可以这样?我不可以啊!“哎,我怎么送给他了?!我怎么答应了他呢?”就是譬如说我们这一件事情,过后一想后悔啊。睡着了、将睡未睡,或者一睡醒了,思想第六意识门面都没有打开、没有开张的时候,在那个迷迷糊糊中间,那个作用就是第七识,我思的这个意根来的。“恒审思量我(我见)相随”。所以西方哲学家笛卡儿所讲:“我思则我存”,我经常说,笛卡儿很不错了,真有见地,已经到达这个认识。就是王阳明所讲的良知良能,也只认到了这一点。所以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学的四大教、名句。但是王阳明也是打坐的呦,他也发过神通哦,他只看到第六意识的意根——第七识这个境界,认为这个是良知良能;第八阿赖耶识他影子都没有摸着。
可是你要晓得哦,一个修养作功夫到了破了、转了第六识,能够到达第七识境界的人,决定可以成大师了、大哲学家了,了不起呦!智慧超人一等的。因为第七识里头有个“别境慧”,所以哲学家的思想都是这个别境慧出来的。文学家有时候的名句,那个好的文学境界自己都不晓得怎么写得出来的,那个也是别境慧里头出来的。所以啊,这个第七识是这样的,“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一切众生)日夜镇昏迷”,这个“我”识、第七识跟着你,昼夜跟着你,“镇”字要注意,把你压住了,把你压住在那里,“镇昏迷”,所以我们的无明,智慧出不来、不能悟道,“镇日昏昏”,就是这个东西,我见、我相。
“四惑八大(什么是四惑下面都有,八大烦恼都有)相应起”。这个东西最厉害!四惑、八大这些东西都是这个意根(第七识)的作用。
“六转呼为染净依”。哎,但是你说我这个“我见”、第七识要怎么样修到无我呢?我们怎么样达到无我、把我空掉?嘿,要它的前面那个东西——第六识转了,它(第七识)也转了。它跟第六识两个呀,阴阳两面,这样转的。第六识转了,第六识完全分别妄想不起,变成清明在躬的时候,第七识也变成净相、干净的面了,这“我”已经干净面了。第六意识一动、一冒火了、一起念头了,第七识马上也变成黑暗面了。所以第六意识跟第七识它两个关联那么密切。所以“六转”第六意识转了,“呼为染净依”,“染依”就是污染了,凡夫就跟外境污染了,外境界的污染、第七识被污染了。因为第七识它本身啊,虽然有个我见,他不会分别思想,带领它做坏事是第六识。所以《西游记》上把这个第七识变成哪一个师兄弟呀?就是那个沙和尚,光是挑东西的,跟着后面挑。那个猪八戒是情感,猪八戒骗沙和尚:“哎哎!师弟啊,你不要听猴子(猴子就是第六识),不要听孙悟空,听我的!”那个沙和尚也莫名其妙,听猪八戒骗了。碰到了孙悟空(第六意识):“你怎么那么笨,又听这个老猪走了!怎么听这个感情走哇?你跟我来嘛!”哎,沙和尚又跟着猴子来了,呵!“六转呼为染净依”,他自己没有多大的主见的。
所以你知道,我们禅宗的六祖,你说他一个字不认识,他的那些跟着他学的徒弟们都是第一流的法师、第一流的学者,他平常听他们讲完了,他就可以给他们作结论的。所以六祖他唯识讲得最透了:“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所以悟道的人,第六识先空念头、空掉了;第七识就是因上转,初初悟道,得一个清净法身的境界。现清净法身容易,这是六祖讲的,“六七因上转”。你要想把身体也转化过来,肉体四大、心物一元都转变,把五根都转变有五神通了、起作用了,所以报身、化身的成就啊,五识同第八阿赖耶识要证到佛果以后才变得了啊!你看他老人家两句简单扼要的话,把唯识修持的道理(说明了),“六七因上转”。所以我们修净土念佛的也好、修禅的也好、修止观也好,初步的要想空转呢,转这个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清净、空转了,那么差不多了,第七识跟着转,所以“六七(是)因上转”。前五识、第八识,前五识我们不是讲过了吗?要到第八阿赖耶识转了,前五识才能转哦,很难哦!所以是“五八果上圆”哪!所以第二首就讲:“四惑八大相应起”,第六识转了,“六转呼为染净依”[录音中断]……要修道了,第七识俱生我执也跟着庄严起来了,它是这样转的一个东西。
那么,下面讲得道的时候,“极喜初心平等性”。因为第七识这个俱生我执,它同第六意识相依为命,它是第六意识的根。所以菩萨登初地欢喜地的时候、刚刚悟道的时候,功夫到了三际托空,在三际托空里透出来这个别境慧,突然一悟。所以大家要问禅宗怎么叫“悟道”,你就是做到三际托空,那个是心量的境界啊!你悟了没有?那个悟是般若诶!你在三际托空心量的境界里头透出了这一悟,所以才“别境”了:“啊!”这个道理。这就是悟。
譬如说有些禅宗语录讲错了,破初关,“未参禅以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悟道以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那是功夫境界、心态的状况,那同悟不悟没有关系。那是说看到这个境像心哦!那我们把第六意识只要摆平了,你看一切境界都不同了,这没有什么稀奇嘛!所以见道以后啊,“见山是山……”这都是空话!悟道,悟与不悟,禅宗这一悟——“慧”透出来的。但是要这个定的境界、心量的境界到达了清明,这个中间透出了这一点慧的觉性,叫做“悟了”。不是说你们拿着某一个清明的境界,抓着这个境界,“哎呀,我得了道!我悟了道!”你不是自己欺骗了自己吗?所以我们上午讲到明朝那位名士所讲人生做三件事:自欺、欺人;不然被人家欺。多半在自欺中过,要特别注意!
所以第七识,初地菩萨得道的时候,登达欢喜地。其实初地的欢喜地啊,就是四禅八定初禅定功夫配合的。所也初禅呢,“定生喜乐”。“极喜初心平等性”,只要菩萨一登地,见到自己空性的时候,初地登欢喜地,我见没有了,我相没有了,看一切众生都是平等、慈悲。所以,“极喜初心(发起)平等性”。
但是,换句话说,我想在座好几位都有这个经验,当你用功好的时候,心境很和平的时候,自己好像的确没有我相了,人家侮辱你打你一下都不会生气,觉得每一个人都很可怜、都很可爱的,会慈悲心会起来的。“平等性”,我跟你都平等、一切平等。但是这样叫做无我吗?没有哦,还早哦!初地菩萨登地,刚刚见到了无我的这个平等性。真正达到无我要八地以上的菩萨,“无功用行我恒摧”,到达第八地菩萨,拿我们刚才以禅宗比方,到达破了重关的时候,“无功用行”了。“无功用行”很难了,不需要用功了、自然都在用功,行、住、坐、卧都在定中、都在慧中。在水里头游泳也好、你去打滚也好、跳舞也好、打架也好、开车也好、登山也好、滚下来也好,你都在定慧中,不需要有定有慧,“无功用行”。
所以我们晓得,像禅宗的祖师赵州和尚,大禅师,八十岁了,还到处找明师、访道。所以“赵州八十尤行脚”,到处参访善知识。当然,他是方便讲的话,人家问他:老和尚,你是大祖师,八九十岁了,还在外面跑什么?——为了这个要打成一片哪!此心还没有打成一片。禅宗所谓打成一片,还没有到达“无功用行”。你还要打坐作功夫入定才有,不打坐不作功夫你那个道就倒掉了,不叫做“道”了,叫做“倒”了,茶杯要“倒”出来了。用功才有道,不用功没有道,这个道你说还值什么钱嘛?不值钱了!所以菩萨到第八地以上,“无功用行”,所以叫第八“不动地”,不退转了。没有到第八地以上的菩萨,你功夫再好、智慧再高,还会退转哦,还会退到六道轮回里头去哦,还在那里转的哦!到第八地以上的菩萨,在不动地才可以不退转。但是到这个时候是“无功用行”了,不需要用功自然用功,无往不是道,无一不是禅。到这个时候才是真做到了“有我的无我”。“无功用行我恒摧”,永远真正无我境,人无我。但是第八地以上的菩萨,只破除了人无我,法无我还没有到达完全干净哦。
所以,“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真做到法无我的时候,成佛了,十地以上的菩萨,进入了如来地、佛地了。那么还有我没有我呢?对不起,还有我,这个我是什么?佛的大慈悲,千百万亿化身,一切处度众生。所谓“他受用”,这个我啊,一念一动,这个“我”念一动:“哎呀,我要救这个人!”这一念一动,就化身出去了,变成“他受用身”,这个化身教理上也叫做为“他受用”——为利益你而用的,一切的动作为了帮助你,乃至打你骂你一切等等,爱你、笑你等等,为了“他”。所以佛菩萨的境界,化身千百万亿,这个身,像释迦牟尼这一生,来教化我们这个世人,这一生的释迦牟尼佛的肉身,也就是“他化”——他受用身,为我们一切众生。这个“他”指我们其他的一切众生。所以成佛有我,这个才是大我,这个才是真我。所以佛一生下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个“我”来了,还是有“我”。
所以难懂吧?所以修行之难吧?先要无我。后来的真我,是这个样子。但是这个真我是《涅槃经》上讲:常、乐、我、净,这个我。这个我是如来地境界、成佛了的境界的我。所以“如来现起”,现量境要起就起。看这个众生,所以观世音菩萨循声救苦,以三十二变化身,救度这个世界。岂止三十二?他在密教里头,有二十一尊度母,也是他的化身。所谓正法明如来、准提佛母,就是他的正化身,都是他的变化。这些身有时候变成二十一尊度母,所谓绿度母、红度母、白度母等等,有时候又变成“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观世音菩萨何以有如此的功德?因为他早已成佛了,他的本名叫“正法明如来”,正法明如来化身在这个世界是观世音菩萨,同西方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也是他的化身,正法明如来。这一些化身就是如来的境界,“现起他受用”,为了众生,自己“我”化身出去的“我”,这种境界,要到十地以上的菩萨、到佛地,这个我是真我的成就,常、乐、我、净了。
以上就是对什么是第七识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修行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是需要师兄每天坚持不断用心去修行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好处和功德。如果我们不坚持,这样是对师兄不好的。
...查看更多
七识是佛教中的词语,在佛教中是很重要的,是所有的佛教徒都要坚持去修行的。只有这样我们获得更多的好处和功德。那师兄你知道七识的出处是哪里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七识,是汉语词汇,读音为qī shí,释义是佛教语。法相宗谓从根本识中派生的七种精神和感觉现象,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亦称七转识。
【释义】佛教语。法相宗谓从根本识中派生的七种精神和感觉现象,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亦称七转识。
【出处】《决定藏论》卷上:“如诸心数,同是心法,有种种相,相应俱生,无有妨碍。阿罗耶识而与七识相应俱生,亦复如是。”
【示例】南朝·齐·谢朓《佛影铭》:“群生因染,六趣牵缠,七识迭用,九居屡迁。”亦有特指末那识为“七识”者。见《成唯识论》。
以上就是对七识出处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我们不仅仅要每天去念诵经文,还要坚持不断的去修行,提前是必须要有发心,这样是可以更好的去修行,坚持采取正确的方法慢慢的领悟其中的好处。
...查看更多师兄修行不仅仅是想要获得其中的智慧,我们还要多加修行菩萨的自行自在,这样是对师兄非常好的。那师兄你知道六识和七识的区别是什么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心”这个字没有几撇,但是想要把它解释清楚,却得大费周章。佛家用八个方向来解释“心”这个字,称为「八识」。
八识的前六识是眼、耳、鼻、舌、身、意识。眼睛能分辨颜色光线,称为眼识;耳朵能够分辨声音的高低大小,称为耳识;舌头能够分辨酸甜苦辣,称为舌识;身体能知痛知痒,称为身识;以上这五者都是心的”觉知”作用,觉知是心的重要功能之一。而第六意识指的是脑袋中的思考,它能够计划,能够想象,这也是心的重要功能之一。
另外心的作用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它具有丰富的情感。主发情感的部份叫末那识,一般人称为「内心」。末那翻译成中文也叫「意」,因此称为第七意识。而第七意识与第六意识有何分别,后文再来说明。
最后,第八识是心的根本识,它是一种清静的真觉,又称种子识、阿赖耶识、潜意识、含藏识、亦名法身。前七识皆由此根本识转变而生起作用,换言之,若无第八识,则无前七识之作用了。
现在我要说明八识在身上的位置。为什么要指出八识的位置呢?这很重要的,因为若是你指不出八识的位置,你将找不到你的「内心」在哪儿,那么「直指人心」的学问便指不出位置来实践它了。
一般人都知道,八识中的前六识都是可以摸得到位置的。眼识的功能就发生在眼睛的部位、耳识的功能就发生在耳朵的部位、鼻识的功能发生在鼻子的位置、舌识的功能发生在舌头的位置、身识的功能发生在全身肌肤的位置、意识发生在脑袋的位置,以上这六项心识的作用,都有确切位置可以捉摸的。
你何以知道前六识是在以上我所说的这些位置上发生呢?因为它是与生俱来的感觉,你只要在自己身上去感觉,便能明了的。好比为什么你知道第六意识是发生在脑袋里面呢?因为当你想一件事情想不出来的时候,想得头都痛了,你感觉哪里在吃力?用手去摸摸那个不舒服的地方,你就会触摸到脑袋瓜的位置了。
我想前六识在你的身上具有确切的不同位置,只要愿意去感觉的人,都不会有什么疑问的。那么心的八识作用既然前六识已经在你身上有确切的位置,那么第七及第八识应不应该在你的身上也有个确切的位置呢?应该有吧!
因为八识是一体的心识作用,因此八识必然都在你身上。既然大家都对于「前六识在身中都有一个明确的发生位置」没有异议,那么第七、第八识在你的身中也有一个明确的位置,应该是很正常的事吧!因此现在如果有一个人提倡说:「与前六识不可分割的第七、第八识,在身中也有一个明确的位置可以让你去感觉。」我想这应该不是什么离经叛道,或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吧!
然而虽然八识这个学问每天有无数的法师都在说,前六识也都摸得到位置,但第七识、第八识就是没有人指得出在身中的什么位置。既然指不出位置,听的人也就无从观照检验起,说得再多也等于是白说了。
现在我要引领你试着用手去摸摸末那识!首先我们要了解「末那识」是什么?末那识是你的「内心」!而内心的主要功能是表达你的情绪、感情,内心的情感才是代表着你内心真正的意思,因此末那识也称为「意」。只是这个「意」与第六意识的「意」有所不同,一个是脑袋的理智,一个是情感的所属,也就是内心真正的声音。
3楼
以前我有个学员,在台湾的某家公司任职。苏联解体的时候,因为没钱,卖出了大量的资料,他们公司去买了一大批资料来,他说其中有一篇资料就提到:「脑波要动之前有一个讯号从胸膛先窜出。」他听完黄庭禅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可以透过禅修觉察得到的。
我希望科技再赶快进步一点,速度快一点,我们实在是等不及,生命苦短,进步得太慢了!我们老是以科技尖端自许,其实科技还非常落后!如果我把地球的寿命形容为一天,有科技不过才两秒钟之前的事而已!这样算是尖端吗?其实才刚起步,像个幼儿园一般。然而我们非常傲慢,我们以为我们已经尖端到胜过老天爷了,但是到现在连黄庭的重要都还检验不出来!
第七意识力量胜过脑袋瓜四千倍,难怪脑袋瓜常常是它的傀儡,常常被第七意识过肩摔!人们常常不是讨厌就是喜欢,但从来没有搞清楚,讨厌、喜欢是一种感觉还是想法?好比你现在看到一个你最喜欢的人,然后开始对自己说“讨厌它”,你讨厌得起来吗?很难的。反过来说,你看到一个很讨厌的人,但却在脑袋里告诉自己说“应该要喜欢他!”你喜欢得来吗?很难的!因为第六意识斗不过第七末那识,所以最后你觉得你很矛盾、很虚伪!
好比你知道你要爱这个社会,你要爱这个世界,你应该去做义工,做点有意义的事,可是当你内心的浮躁一直起来、一直起来的时候,最后你会因为内心的矛盾而放弃一切的义行!你会觉得你的爱不纯净,你会觉得爱得很痛苦、很虚假。这就是尚末纯净的第七识胜过第六识的结果,虽然两个都叫「意」,但属于情绪的第七识,显然要比属于理智的第六识强大得多。
圣人为什么要另外取一个名字叫”末那识”呢?就是因为第六与第七识两者都会发出”意思”。为了区分他们的不同,因此再立一个不同的名称,显示出第七识才是真正的主角。
佛经中已经明白告诉我们,第六意识是依着第七意识的,可见主角是第七识,而不是第六识。此时你心里马上会产生一个疑问:「力量最大的应该是潜意识才对啊?因为第七意识是依着第八识的呀!」
然而你不要忘了,第八意识虽然会含藏很多过去的讯号,但是那些讯号却是本无意义的,是本来无一物的。第八识就像计算机的硬盘一样,它能储存很多的信息,就像计算机诸存了很多的零跟一,零跟一。但零与一的真相却不代表任何好坏、高低、荣辱等意义的!然而这些零与一呈现在荧光幕上变成画面时,却给人们带来美丑、好坏、高低、荣辱的感觉,因此最后左右人们观感的,是那个屏幕,而不是硬盘。
这就像第七识与第八识的关系一样,虽然第八识主控第七识所有的感受变化,但第八识的讯号没有情绪的意义,情绪好恶的意义是第七识的主要功能,因此”无明”只在第七识发生,也只在第七识结束。因此一个掌握重点的修行家,必定会专注在「末那识」的分别取舍上用功,而不必管第八识在累世里到底储存了多少零与一。这便是如来佛为什么提倡「直指人心」的修持焦点,而不谈其余的原因。如来佛所说的「人心」即是好恶取舍的心,也就是「末那识」及「黄庭」的意思。
以前我有个学员,在台湾的某家公司任职。苏联解体的时候,因为没钱,卖出了大量的资料,他们公司去买了一大批资料来,他说其中有一篇资料就提到:「脑波要动之前有一个讯号从胸膛先窜出。」他听完黄庭禅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可以透过禅修觉察得到的。
我希望科技再赶快进步一点,速度快一点,我们实在是等不及,生命苦短,进步得太慢了!我们老是以科技尖端自许,其实科技还非常落后!如果我把地球的寿命形容为一天,有科技不过才两秒钟之前的事而已!这样算是尖端吗?其实才刚起步,像个幼儿园一般。然而我们非常傲慢,我们以为我们已经尖端到胜过老天爷了,但是到现在连黄庭的重要都还检验不出来!
第七意识力量胜过脑袋瓜四千倍,难怪脑袋瓜常常是它的傀儡,常常被第七意识过肩摔!人们常常不是讨厌就是喜欢,但从来没有搞清楚,讨厌、喜欢是一种感觉还是想法?好比你现在看到一个你最喜欢的人,然后开始对自己说“讨厌它”,你讨厌得起来吗?很难的。反过来说,你看到一个很讨厌的人,但却在脑袋里告诉自己说“应该要喜欢他!”你喜欢得来吗?很难的!因为第六意识斗不过第七末那识,所以最后你觉得你很矛盾、很虚伪!
好比你知道你要爱这个社会,你要爱这个世界,你应该去做义工,做点有意义的事,可是当你内心的浮躁一直起来、一直起来的时候,最后你会因为内心的矛盾而放弃一切的义行!你会觉得你的爱不纯净,你会觉得爱得很痛苦、很虚假。这就是尚末纯净的第七识胜过第六识的结果,虽然两个都叫「意」,但属于情绪的第七识,显然要比属于理智的第六识强大得多。
圣人为什么要另外取一个名字叫”末那识”呢?就是因为第六与第七识两者都会发出”意思”。为了区分他们的不同,因此再立一个不同的名称,显示出第七识才是真正的主角。
佛经中已经明白告诉我们,第六意识是依着第七意识的,可见主角是第七识,而不是第六识。此时你心里马上会产生一个疑问:「力量最大的应该是潜意识才对啊?因为第七意识是依着第八识的呀!」
然而你不要忘了,第八意识虽然会含藏很多过去的讯号,但是那些讯号却是本无意义的,是本来无一物的。第八识就像计算机的硬盘一样,它能储存很多的信息,就像计算机诸存了很多的零跟一,零跟一。但零与一的真相却不代表任何好坏、高低、荣辱等意义的!然而这些零与一呈现在荧光幕上变成画面时,却给人们带来美丑、好坏、高低、荣辱的感觉,因此最后左右人们观感的,是那个屏幕,而不是硬盘。
这就像第七识与第八识的关系一样,虽然第八识主控第七识所有的感受变化,但第八识的讯号没有情绪的意义,情绪好恶的意义是第七识的主要功能,因此”无明”只在第七识发生,也只在第七识结束。因此一个掌握重点的修行家,必定会专注在「末那识」的分别取舍上用功,而不必管第八识在累世里到底储存了多少零与一。这便是如来佛为什么提倡「直指人心」的修持焦点,而不谈其余的原因。如来佛所说的「人心」即是好恶取舍的心,也就是「末那识」及「黄庭」的意思。
现在您了解为什么我说末那识的力量胜过潜意识了吗,因为一个讯号或事件还没植入潜意识之前,它之所以被植入潜意识,就是由末那识所主导出来的戏码!是因为当时末那识对方寸内的气机起伏生起了一个无明、分别取舍的知见,而造成那样的气血形态被记录在潜意识里。也就是说潜意识的任何记录,当初都是由于末那识生起贪嗔取舍知见的一瞬间,被植入潜意识的。
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既然贪嗔好恶等烦恼,是经由末那识的无明,而植入潜意识的,那么现在你要拔掉堆积在潜意识中的讯号,就得把握在末那识有气机感受发生的时候,赶紧往内观照气机感受的实相,千万别再对它分别取舍,那么当下就拔掉了一个好恶分别的知见,当下就消去一重内心的积业了!
好啰!第七识已经摸到啦!就在胸口两乳正中处,深度两三寸的地方。那么第八识阿赖耶识也可以摸到位置吗?千万别怀疑!就像前七识一样,第八识也是在你自己的身上,既然在你的身上,就肯定摸得到!
一个人也许教了好久的心理学,「阿赖耶识」这个名词也许他每天在嘴上说了无数回,但那只是一个大家公认的深奥名词罢了,谁也不曾跟它碰过面,更别说用手摸到它了!但今天我们要大胆的在自己身上摸摸看!
以上就是对六识和七识的区别是什么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学佛修行不仅仅是为了学习菩萨的经典和智慧,我们还要学习菩萨的自在的,这样是让我们可以更好的生活,让我们生活的自由自在。
...查看更多佛学的智慧是需要师兄慢慢的修行领悟的,但是在修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些事情,内心还要清净,这样是对师兄的修行是非常好的。那师兄你知道第七识是什么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意根,也就是六意识心的根本,这个意根,有多种叫法:第七识,灵魂,末那识。也叫:传送识,搬运工。有好多名相概念,实际上都是在说它的作用。
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识,都只是个工具,真正能看,能听,能嗅,能尝,能觉,能知的那个东西就是第七识,都是这个第七识在主宰我们这个肉团身,它也叫:灵魂。站在凡夫众生位,可以理解为,我们的真心。究竟意义来说:这个第七识,还不是我们的真心,因为,第七识后面还有第八识,第九识以及真真如性(方便把它称为第十识)《楞严经》里面会讲到。
每一个众生都有自己的第七识,灵魂。无论是有情物,还是无情物。包括:天人鬼神,日月星辰,牛马猪羊,山河大地,树木花草,泥巴瓦块,各自有各自的第七识。
第七识非常执着,它的作用就是执着。向前执着这个肉团身六意识心是自己。我们六根对六尘所造的善业,恶业,不善不恶的业,它都不分别好与坏,统统搬运到阿赖耶识种子大仓库中。同时,又根据因缘把阿赖耶识种子仓库中已经成熟的业识种子搬出来再次使我们承受果报。
我们在没有觉悟真理之前,每一生每一世,投胎受生,无论是做人,做天仙,做鬼怪,做畜生,或者当小爬虫,乃至于做树木花草,无情物,亦或是下地狱受苦受报。都是这个第七识带着阿赖耶识种子仓库已经成熟的定业种子使我们投胎受生。它投胎的时候先到,肉团身毁坏的时候,却迟迟不愿意离开已经毁坏的肉身。所以讲五浊的时候讲到命浊,有一段话叫:“来先去后做主翁”,也就是在说,在没有出娘胎之前,他先纳想为胎了,等出生以后,直到肉体死亡时,迟迟不愿意离开这个已经毁坏的肉体。每一生每一世做人,做鬼,做畜生,六道轮回,都是他(第七识 灵魂)主宰,做主人翁。这个第七识非常执着,它向后攀缘,执着第八识是自己。不觉悟真理的人,他生生世世都处在这种被动的境地,被自己的定数牵着鼻子走,随业轮转。你该享福的去享福,该受苦的去受苦,都是取决于七识的作用。而觉悟真理,明心见性的人,他生生世世的生命流程,已经被打破,不再受定数的束缚了。他可以有选择性的来投胎,到底是做人,还是做天人,还是待在佛土进修,他自己能做主。
这个第七识,我们虽然看不到,摸不着它。可是它时时刻刻都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从来就没离开过它。我们行住坐卧,吃喝拉撒,洗脸刷牙,工作学习,一切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它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个后台老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前面这六根,六尘,六识。
以上就是对第七识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学佛是非常好的,不仅仅是对自己还是对家人都是非常好的,可以保佑我们的身体健康的,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去修行,然后获得更多的智慧。
...查看更多七识,佛教语。法相宗谓从根本识中派生的七种精神和感觉现象,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亦称七转识。出自《决定藏论》卷上:如诸心数,同是心法,有种种相,相应俱生,无有妨碍。阿罗耶识而与七识相应俱生,亦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