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藏菩萨

"

法藏菩萨阿弥陀佛因位之名。又称法藏比丘。法藏是梵语昙摩迦留(Dharma^kara ,昙摩迦)之译。魏译《无量寿经》译为法藏;唐译《如来会》译为法处;汉译《平等觉经》译为法宝藏;宋译《庄严经》译为作法;《大智度论》卷十及卷五十称为法积。

法藏菩萨——法藏比丘

法藏菩萨——法藏比丘

法藏名称的意义

法藏菩萨是阿弥陀佛因位之名。又称法藏比丘。法藏是梵语昙摩迦留(Dharma^kara ,昙摩迦)之译。魏译《无量寿经》译为‘法藏’;唐译《如来会》译为‘法处’;汉译《平等觉经》译为‘法宝藏’;宋译《庄严经》译为‘作法’;《大智度论》卷十及卷五十称为‘法积’。

法藏菩萨是阿弥陀佛吗

法藏菩萨就是阿弥陀佛的前身,他在还没有出家、成为法藏菩萨之前,是一个国王,他的出家、发愿修行的经过,在《无量寿经》卷上都有介绍。概略地说,这位国王很有智慧,很有爱心,又很果敢,精进勇猛。他遇到一位佛,叫做世自在王佛,听了世自在王佛说法之后,就晓得即使当国王为百姓服务,总不如出家修行、传播佛法、救度十方众生来得尊贵有价值,于是他舍弃了世间一切而出家,他能够放得下,难舍能舍,难行能行,正显示他的智慧与果敢。

法藏菩萨是阿弥陀佛吗

关于法藏名称的意义,吉藏《无量寿经疏》释云︰‘在能蕴畜佛法,故曰法藏。’玄一《无量寿经记》卷上云︰‘所闻法教护持不失,故名法藏。’依慧云《无量寿经安永录》之意,‘法’是法门,因位的万行、果上的万德皆摄名‘法’。至于‘藏’,《华严经探玄记》卷三说‘藏’有四义,即(一)含摄,相当于法藏及法处;(二)蕴积,相当于法积;(三)出生,相当于作法;(四)无尽,相当于法宝藏。

法藏菩萨是阿弥陀佛吗

玄一《无量寿经记》卷上记载弥陀于因位时名龙珍王,与禄波那(即观音)、洗泽河(即势至)入山修道。谛忍《念佛无上醍醐编》卷下则认为法藏比丘是观音的异名,并引用《理趣释》卷下的‘妙法藏是观自在菩萨’证明之。此外,有人认为法藏即地藏菩萨。

...查看更多
什么是法藏菩萨

弃国捐王,绝去财色,自行(xíng)六波罗蜜,教(jiào)人令行(xíng)。无央数(shù)劫积功累德。也是说修善,分成两部分。“弃国捐王,绝去财色,自行六波罗蜜”这是说自利,放弃国王的权位,断绝财色,远离名闻利养,远离世间的五欲,勤修六度波罗蜜。六度波罗蜜就是: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波罗蜜的意思就是到彼岸,到达解脱的无上彼岸,依靠这六种方法,可以到达无上彼岸。

法藏菩萨为何弃国位、杜绝财色

“教人令行”这是说利他,法藏菩萨在自己行六度波罗蜜的同时,还能观机逗教,善巧方便的引导有缘众生也行六度波罗蜜。“无央数劫积功累德。”法藏菩萨这样修行,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坚持了无央数大劫!这样的功德那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法藏菩萨因地修行的这段内容,其实就是描述自力修行的过程。

法藏菩萨为何弃国位、杜绝财色

简单来说,法藏菩萨在因地的修行,可以说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以前白居易问鸟窠禅师,什么是佛法啊?鸟窠禅师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觉得太直白了,说这个三岁小孩都知道啊。鸟窠禅师说:三岁小儿能知,八十老翁难行。现在看了法藏菩萨的修行案例,我们就知道,这个难行到底是说什么内容了。莲池大师转述过元朝天则如禅师的开示,真正开悟的明白人一定是死心塌地的修净土法门,一万头牛都拉不回头。你现在不修净土法门,那是因为你现在还没开悟。

法藏菩萨为何弃国位、杜绝财色

对于净土法门来说,信心坚固,念佛持咒,求生极乐,这个属于必修课。净土法门的必修课,比起通途法门的必修课来说,真是容易太多太多了,亿万分之一都比不上。难易两条道,大家搞清楚了,然后自己选择合适自己的路。你选难行道,我们随喜赞叹,广结善缘,有缘再见;你选易行道,我们热烈欢迎,一路同行,同生极乐。法藏菩萨正是如今的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查看更多
法藏菩萨——阿弥陀佛的因位

包括两大方面:修净土行、修法身行。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尊者,法藏菩萨在世自在王佛面前,在诸天、魔、梵天、天龙八部等大众当中,发了前面那样弘深的誓愿,然后就专心致志,庄严极乐世界的殊胜妙土。下面是修净土行。法藏菩萨所修的佛国,也就是极乐世界,开廓广大,超胜十方,独具殊妙,而且凭佛威神之力加持,这个世界是不会衰变的,在不可思议的大劫当中,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普通的世界有成住坏空,但是极乐世界却是永恒不衰的,就像诸佛涅槃所住的常寂光土一样恒常不变。

法藏菩萨修行的过程

极乐世界的三大特点:1)广:气势恢弘,辽阔广大。大家去了之后不要担心没地方住,房子全部是免费的。杜甫曾经感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如果去了极乐世界,就知道这样的情形在十劫前就已经实现了。2)胜:超胜十方,独具殊妙。极乐世界的一切万物都无比精美,超过天宫亿万倍。我们去了极乐世界,比天人还有幸福无数倍。3)常:建立常然,无衰无变。极乐世界的蓝图是基于常寂光土,所以具备常寂光土常然不衰的特性。住在极乐世界,不用担心强拆,不用担心天灾人祸,不用担心成住坏空,只有永恒的快乐。

法藏菩萨修行的过程

法藏菩萨修行的过程下面的经文是修法身行,这些内容,我们精进群的师兄,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渐学习实践。不生欲觉(jué)、瞋(chēn)觉(jué)、害觉(jué),不起欲想、瞋(chēn)想、害想,不著(zhuó)色、声、香、味、触、法。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huì)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chǎn)曲(qū)之心,和(hé)颜爱语,先意承问。说的是离烦恼因缘。其中先说自利,然后再说利他。从隋朝慧远大师的《义疏》可以看出,当时的众生,根性很利啊,所以慧远大师对修法身行这一段做了很详细的开示。在末法时代,普通人修净土法门,你是很难这样去讲的,因为讲了之后,他做不到,简直就是对牛弹琴,搞不好还把他吓跑了,说修净土法门实在是太难了。

法藏菩萨修行的过程

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不起欲瞋害是让我们远离烦恼之因,不著六尘是让我们远离烦恼之缘。觉跟想略有区别:未对境界,预起邪思,名之为觉;对缘生心,说为三想。也就是说,如果你没有遇到那个境界,预先冒出邪念邪思,这个叫做觉;如果你遇到那个外缘境界,生出邪念邪心,这个叫做想。六尘属于外缘,在这些外缘境界的影响下,容易让我们生出恶觉恶想,所以我们应当不著六尘,八风不动,定力坚固,不随境转。欲觉、瞋觉、害觉这是最严重的三种恶觉,慧远大师还列举了《菩萨地持经》当中的八觉:欲觉、恚觉、害觉、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轻侮觉、族姓觉,悉教远离。凡夫就往往被这八觉牵着鼻子走,导致无穷无尽的烦恼,有智慧的人就会认清这八觉的真面目,摆脱这八觉的束缚。

...查看更多
法藏菩萨是释迦牟尼吗

在法藏比丘出家之前他曾经是一个国家的国王,在担任国王的期间他带领他的国家所有人民修行佛教,也看得出他在当国王的时候就对佛教非常的感兴趣,法藏比丘对佛法的理解程度越来越高最终使得他放弃了国家出家专心研究佛法。在他的内心他想脱离这种凡尘浮世,脱离任何痛苦甚至死亡,他想去寻找一个没有痛苦疾病和死亡的一个天堂。法藏比丘才能是非常出众的,所以对佛法理解的非常快并且有着非常深的见解。

佛教中法藏菩萨是怎么成为阿弥陀佛的

法藏比丘对于佛法的道义参悟是非常独特的,但是虽然他的理解很独特,却没有失去佛教的本性,他认为人生于世间,苦海无边,并且认为只有佛教才可以使人脱离苦海,他的一生也都致力于寻找那种没有伤痛,苦难甚至连寿命都是无穷无尽的地方,就是这种想法使他创立了佛教最为神圣的地方那就是西方极乐世界。

佛教中法藏菩萨是怎么成为阿弥陀佛的

在这个世界中没有伤痛没有苦难没有死亡,被人称为天堂。法藏比丘的一生成就非常高,特别是在佛法造诣上。法藏比丘的成佛历程是非常艰辛的,为了追求无欲无求连自己的国家都放弃了,不过最终还是功德圆满,成为了佛教的一大传奇。这就是法藏比丘是如何成为阿弥陀佛的故事。

佛教中法藏菩萨是怎么成为阿弥陀佛的

由于法藏比丘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创始人,他被评为佛教的创始人中非常重要的人物之一。后人对其的评价也是非常的高,法藏比丘的一生都是值得佛教的每个人去学习,因为法藏比丘的佛学造诣是非常高的,据说他是和释迦摩尼平等的一种存在,可见他对佛学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

...查看更多
结语

《无量寿经》卷上说过去久远无量劫,锭光如来出现于世,次有光远等五十二佛相次出世,接着于世自在王如来时,有国王闻彼佛说法发无上正真道意,乃弃王位为沙门,号曰法藏。其人高才勇哲,与世超异,寻见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选择心中所愿,发四十八大愿。

相关新闻